◆ 职能: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 宗旨:服务会员   服务行业   服务政府   服务社会




ABUIABAEGAAg1oT6gwYop9flowUw0wg4pAM

专家云集 高手论见│第四届保洽会之《保理与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论坛》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9-12-06 18:53

2019年11月4-6日,第四届中国商业保理融资合作洽谈会暨2019国际保理和供应链金融大会在深圳成功召开。

大会作为2019第十三届深圳国际金融博览会的特色活动之一,由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前海管理局指导,广东省商业保理协会、深圳市商业保理协会共同主办,国际保理商联合会、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北京商业保理协会、天津市商业保理协会、上海市商业保理同业公会、重庆市商业保理行业协会、上海浦东商业保理行业协会、苏州商业保理协会、深圳国际商会等单位联合主办,深圳市商业保理协会承办。

会议设置了多场专题论坛,为加强理论、思想、经验交流,促进全球范围内行业交流合作,推动行业资源整合对接提供了重要平台。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下专家的精彩论点!

《保理与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论坛》

主持人

金杜律师事务所金融资本部合伙人--张乐

联易融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赵晖

金杜律师事务所金融资本部合伙人--李文敏

深圳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运营部产品总监--王伟

穆迪分析全面风险管理服务中国区技术总监--吴冬旭

江苏银行投行与资产管理总部副总经理--孙宏

平安证券投行事业部债券与结构化融资团队高级业务总监--张国军


张乐: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早上好。今天的这个论坛是分论坛,分论坛主要是探讨资产证券化和供应链金融的结合。我是来自金杜律师事务所金融资本部合伙人张乐,很高兴主持今天的论坛。在今天的论坛中,非常有幸请到两个机构,其中一个是联易融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另外一个是深圳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

    在开始的环节,会议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请联易融和前交所做一个分享,分享他们在“产业+科技+金融”方面的融合以及如何运用平台思维打造供应链金融的未来发展。我们先有请联易融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赵晖女士做主题演讲。


赵晖:

感谢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够跟大家汇报联易融这一年的成长。在这一年当中,我们从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更名为数字科技集团。因此,我今天与大家分享的题目是“金融数字化,产业科技化”。

联易融数科集团成立于2016年,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供应链金融科技服务公司,专注于以线上化、场景化、数据化的方式,在资产和资金端搭建这样一个金色的桥梁,桥梁的作用是让各方更信任,信息更透明,更有序,更高效。

自2018年10月宣布完成2.2亿美元C轮融资之后,联易融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孵化和打造出多个优秀金融科技产品及平台案例,加快公司数字科技化进程。联易融已通过资产的数字化、流程的数字化,与近十个行业的八十余家大型产业集团和超过五十家金融机构达成紧密合作。在下一个三年,联易融将专注于科技+产业数字化,基于互联网技术及对金融业务的深度解读,深入洞察金融机构及产业链各方痛点及需求,通过挖掘数字科技的价值,从产品、风控、科技、运营等多维度能力的提升,为金融机构、企业、政府机构等提供金融产品、数据风控、IT系统和产品落地运营等一系列的多元化、定制化、智能化科技服务,实打实的以科技服务的方式,实现产业链生态圈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们主要有以下几大板块的业务,首先是供应链资产服务,也是与资产证券化结合的最紧密的板块;第二个板块是供应链多级资产服务+区块链平台服务,也就是“微企链”,同时“微企链”也已经实现了证券化;第三个板块是利用大数据、AI等技术手段打造平台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第四个板块是跨境供应链金融平台;第五个板块是供应链综合解决方案的输出,就是把现在联易融所具备的供应链资产服务、交易背景真实性审核、多级流转拆分融资、资产证券化能力以及小微企业融资风控能力和跨境供应链服务能力向同业进行模块化输出,这样无论是产业集团内的融资租赁公司、财务公司、保理公司、小贷公司,还是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都可以使用所需要的模块化功能。大家可以看到,不管发展出多少个业务板块,我们始终紧密围绕着供应链金融这个主题。

我们是供应链资产服务平台的的先行者。2017年我们开始做这件事情,特点是从资产的收集、审核、转让到后续的管理,信息披露、预警机制,包括现金流的测算,我们是全流程进行服务的,这个服务依赖于我们的数字科技能力。

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监管机构有着详细的合格资产标准,我们依赖人工智能、区块链、图像识别处理、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的信息技术,严格对照标准实现自动化高效核查,全面揭开底层资产的真实画像。相关的所有中介机构和投资人都可以随时、动态地抽查资产包每笔业务的真实信息。

截止目前,联易融已通过资产的数字化、流程的数字化,与近十个行业的八十余家大型产业集团和五十余家金融机构达成紧密合作,实现了发行千亿、获函近四千亿的市场第一的业绩。

联易融的平台搭建了各参与方的信任链和共赢链。其中最受益的莫过于中小供应商,,他们能够第一时间拿到应收帐款,快速地实现资金回笼,而且因为在债券市场借用了核心企业的信用,融资成本远低于供应商自行融资。对核心企业来说,资产证券化缓解了经营性现金流支出的压力,与供应商可以保持稳定合作,并得到优先供货和价格折扣,同时还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对投资人来说则是一类短期限、高评级、低风险的优质资产;对于中介机构来说,在这样一个互信平台上开展工作,省心、省时、省力,充分满足合规要求。

我们不但可以提供基于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的资产证券化服务,我们更致力于构建ABS综合服务生态。我们可以作为资产服务商或技术服务商对债务人比较分散的应收账款资产包提供服务,把小而零散的资产收集审核、发行的安排、后续管理、资产服务报告的生成、循环购买、现金流测算的麻烦都由我们的系统来解决。综上所述,除了保理的工作,联易融打造了一个全方位的金融科技服务平台。

联易融也是多级流转供应链资产证券化的服务平台探索者。这个平台让核心企业的信用像瀑布一样灌溉整个供应链条上的多级供应商,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平台在腾讯的区块链技术基础上,加载了联易融的资产整理服务系统、证券化系统等自身的能力,移动端的资产采集、全线上化运营、应收账款的拆分流转融资清算都在这个平台上完成,我们已经比较前瞻地把区块链技术成功地运用到供应链金融领域。

更为可喜的是,这个多级流转的产品也已实现证券化,首单是跟平安证券合作,同时也有多家券商和银行的项目在报送中,这个产品的最大好处是注册备案前可以用白名单的方式引入更多的核心企业,每次发行选择一家即可。

保理公司与资产证券化市场息息相关,必须借助数字科技的力量,我们期待的是行业有序自律,企业健康发展,谢谢大家!


张乐:

谢谢赵总精彩的分享,让我们看到联易融如何从一家保理公司、金服企业走向依靠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赋能其他同行的企业,并为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紧接着我们有请来自深圳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运营部产品总监王伟先生,让我们听听他对核心资产、平台思维的一些思考,有请!


王伟:

很荣幸,受到大会主办方的邀请,代表前交所对今年以来公司在供应链金融方面的探索做一些分享。就在上个月,我们和合作机构平安证券刚刚在深交所申请下来100亿元集合保理ABS储架额度,此次也是携创新产品和大家做交流。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以平台思维打造共享ABS。

为什么提共享的概念?其实深有感触,我本人也是在银行工作。资产证券化,是价值发生的过程,站在整个金融宏观来看,现在金融生态里面,我们更多的是熟悉银行做什么,券商做什么,信托做什么,持牌机构的功能和作用非常明显。但是地方金融资产交易所的职能到底是什么?对多层级资本市场的建设到底起什么作用呢?我认为是地方金交所对于全国性的交易场所来讲,一定在职能上起到补充作用。我们罗列了一些背景,比如说2018年发布的资管新规,对于国内非标投资来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再比如刚出台的银保监的205号文,包括对资产分散度的要求等,引导保理公司向标准化的金融产品方式靠拢;再比如城投项目ABS上的分散度要求,还有就是今年央行提出的应收帐款票据化创新,都需要地方金交所发挥作用,聚焦下 沉市场,贯彻落实国家及监管的要求,与全国性的交易场所形成补充。前交所也是以解决市场的痛点为出发,以平台建设作为核心,以金融科技作为驱动,建设企业商业信用流转交易平台。我们看重供应链市场,这一块业务市场规模足够大,单笔交易相对金额比较小而散,一般是1+N的模式,如果以传统方式做,很难承载作业形态,所以需要依托金融科技资源,要改变作业方式;此外,我们也在探索地方深交所的发展道路,我们要深耕地方市场,和全国的交易所、持牌机构形成协同发展;最后一个是构建供应链金融生态圈,现在不断有新的机构加入,我觉得一定要有共享的概念,所以我们交易所推出共享保理ABS。

今天想跟大家汇报的,就是我们同平安证券联合申请的共享ABS集合保理产品。我们之前开展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更多是核心企业发起,是一种银行思维,市场上真正有需要资金支持的是那些发挥滴灌效应的中小保理商,特别是开展主动保理业务的机构,他们不能享受资产证券化产品所带来的便利,看到这样的痛点,前交所受到启发,推出了共享资产证券化产品。这里面有几个核心要点,第一个是多核心债务人,第二是多种确权方式全覆盖,我们产品是以保理模式储架下来的,我们调研了市场上的应收帐款及保理产品的表现形式,包括商票确权,基于数字化流转平台的交易确权以及传统的确权方式等,所以这次产品当中,是涵盖全部的应收帐款。第三,非特定原始权益人。我们此次服务各个中小保理机构,共享额度,为中小保理机构赋能,我们的产品与银保产品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容开放。

另外,我前一段时间也在忙着投资人的路演过程,和各类投资人进行深入交流,这种共享模式要考虑投资主体的可接受程度。我们把投资主体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银行,是资产证券化产品投资的主力军,现在低成本的资金还在银行,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银行存在穿透授信的问题,这确实存在一定的障碍,另外就是它的作业机制,比如说银行总分作业机制,一家分行很难将授信共享给其他分行的客户用,另一类投资者也是我们最大的投资者还是非银机构,站在他们的角度来说,他们还是很认可这个产品。

这些持牌机构交流过程当中,我们不断挖掘产品,除了把银行当作投资端看,我们也可以开展深层次合作,比如银行对他已经有授信额度的客户,他们也可以直接用这个额度,把我们当成是一个投行产品,更好地服务客户,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依托于这共享产品,可以演变很多业务模式。

供应链市场很大,但是做起来却足够艰难,确实在地方和中央,在全国性的持牌机构、监管机构和地方之间始终缺少传到的媒介和桥梁,所以前交所修炼内功,希望把这角色功能充分体现出来,其实我认为这个过程是搭房子的过程,房子的几根支柱是前交所的几个能力,按照部署的话,真实性审核作为核心能力来培育。资产真实性审核、供应链资产评级的能力,还有包括依托于跨境平台的资金整合服务,前交所发挥基础设施平台的作用,使各投资人、各担保公司和机构可以清晰看清供应链底层资产的情况,从不可交易变成可交易的状态。

这张ppt就是资产验真审核的五大体系:可靠性、完整性、唯一性、合理性、确定性。从资产初始交易到后面推送中台作业审核,以及后面的资产证券化步骤,担保机构及投资人都可以清晰看到每笔资产交易情况,这是我们的主要抓手。另外我们设置三道底线,从事业部、中台作业人员到科技系统。总的来看,前交所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企业商业信用流转。我觉得企业商业信用的概念要比供应链金融概念要更大一些。前交所要做下沉市场,和全国的市场和机构形成错位发展,职能补充。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保理共享模式试点,未来可以覆盖到保理以外的其他领域,比如说租赁和存货。我们会不断进行创新,前交所在平安金融中心的53层,虽然楼层高,但门槛不高,定位于供应链行业的服务机构,欢迎大家去洽谈业务。最后预祝此次大会圆满成功。谢谢!


张乐:

感谢王总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路和新的思考,紧接着是我们的对话环节。

下面有请:

联易融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赵晖女士
金杜律师事务所金融资本部合伙人   李文敏女士
深圳前海金融交易所运营部产品总监   王伟先生
穆迪分析全面风险管理服务中国区技术总监   吴冬旭先生
江苏银行投行与资产管理总经理副总经理   孙宏女士
平安证券投行事业部证券与结构化融资团队高级业务总监   张国军先生


张乐:

我非常喜欢主持对话环节,因为对话环节可以有更多的思考,大家也可以分享更多。供应链金融的资产证券化从2015、2016年比较小的几十亿规模发展到后来的几百亿,到今年8月份的时候,这部分证券化资产的规模已经达到1800亿左右,占到整个企业资产证券化规模的35%,这个数据非常大。我们想请张国军先生和李文敏律师一起探讨在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中如何把握创新与合规之间的关系?


张国军:

非常感谢组委会的邀请,今天前面一场会长论坛,我每个字都听了,确实很好,我们觉得拥抱监管,走得稳,才能走得远。现在平安证券在供应链方面开创了很多创新的项目,总结有三个模式:

第一个供应链模式,这个跟京东开始的。
第二个就是供应链平台模式,平安的上市、微企业链,平安的saas跟腾讯这边的合作。
第三个就是跟前海这边的合作,就是3.0,N至N的模式。

其实最早商业保理就一直存在,保理成为一个大资产开始高速发展,还是起源于万科供应链代表反向保理的模式,现在行业推广特别多,有其特别的优势,降低融资水平,汇聚整个行业。除了反向管理供应链推广特别多,地产,其他非地产项目,比如说建筑、钢铁、能源等出现很多富有深度的案例,逻辑是把核心企业的信用来解决上游供应商付款的问题,这也是一个主流的模式。

第二个以平安saas和微企业为代表的供应链平台,将核心企业的信用进行一个流转,我们有一个广度和深度的拓展。广度就是万科、碧桂园之类的,从单一到特定的核心企业;深度的话,我们线下做的是一级供应链,但是在供应链流转平台上,通过信用的平整化,将这个传达到多手进行流转,像京东、TCL都是这一系列很好的代表。
第三个就是对应1.0和2.0,1.0和2.0主要是核心企业所主导的模式,所有根源是核心企业,我们一直在反思,我们通过一个架构来真正解决中小供应商的融资问题,而不是核心企业给供应商解决,这是附属关系,所以最近跟前交所共同申报的项目,具有很多灵活性和便利性,这是一个创新,包括主题的多元应,资产的多元性,但我觉得核心的不光是创新,而是开创一种视角,所有供应链的思路,更多从中小供应商的角度思考问题,把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和中小供应商的供应链全部纳进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也是符合中央提出的普惠金融的概念。在1.0至3.0有各自的场景应用,3.0和2.0之间不是迭代和更替,是整个供应链市场规模完善的丰富,所以在这场景下,包括现在我们跟前交所的N+N模式,是有初创模式,很多不同的想法都可以在这个上面提供视角,可以进行后续的演化和更新。

这三个模式都是平安所创,如果有供应链的话,大家都可以和平安进行合作,谢谢。


张乐:

谢谢张总。在供应链金融发展路途上,我特别认同王伟总提到的价值发现,有时候我们做某个产品的时候,经常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不断挖掘和发现新的需求、新的可能性,并带给我们更大的想象空间。这里我想问一下李律师,在供应链金融证券化业务创新的过程中,您觉得哪些是难点,或者在这个过程中您作为多单创新业务的主办律师有哪些思考?


李文敏:

今天题目是合规与创新,这确实是一个蛮大的话题。供应链金融实际上是市场自动生发出来的一个产品,谈创新,不仅要谈合规,还要回到商业的场景里面来探讨。我们团队做的产品,比刚刚提到的万科供应链还要往前一代的,是银行主导、有银行贸易金融授信的应收账款ABS,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民生安驰,平安银行橙心橙E等。在银行主导的供应链ABS发展阶段,我们看到的更多是银行获取外部的资金,用于帮助开展资深贸易金融业务的商业诉求。在做地产供应链ABS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很深,一个最初由某一个核心企业首先发起的产品,后来为什么能够成为市场爆款,原因在于它有很强的商业合理性。一方面房企能够优化负债端的现金流管理,另一方面能够优化税收筹划,并且最重要的是,在其供应链上游实现维稳,通过一个产品实现了多方受益生态的营造。一直到2018年平安银行SAS项目、腾讯-联易融的微企链项目和2019年前交所N对N供应链项目,我们做每一个创新,都是因为市场有需求,把这个需求技术化、标准化的提炼成监管认可的金融产品,这是券商、保理、律师要做的工作。我们始终认为,创新的动力首先是来源于市场、来源于商业。否则的话,创新就是试错。当然,创新本身不能怕试错,试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检验、校正我们的设想与市场需求、监管要求匹配度的必经过程。

说到这里,最近出来的商业保理205号文,市场参与方都反映觉得很有压力。但是我们认为大家也无需过于紧张,因为市场发展本来就需要一些先行者不停试错和探索,然后才有规则的出现,规则会帮助市场参与者厘清行为边界和交易底线,提高市场可预见性,换个角度来看,规则的出现和适当规制,也会有利于创新。国内金融领域的法规有些对边界的规定不是很清晰,而且变化非常快,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我们的创新能够合规呢?这需要我们深刻理解这些规则出台的背景和监管所要达到的目的,而不是对法规做刻板的解释;而且,业界也要勇于向市场和监管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过往经历来看,每个新的产品都是大家一起通过与监管机构的沟通争取回来的,在创新过程当中,是如何向监管发出理性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我觉得是非常有建设性的一项工作。谢谢!


张乐:

谢谢李律师。提到监管规则,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如何看待监管规则背后的监管逻辑。我们知道,在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中,不断有产品的创新,也伴随着更多的监管细则的出现。比如说,2017年末几个交易场所就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出台的应收帐款挂牌指南,并专门为供应链应付帐款产品开设了一个特殊的产品规则,这也印证刚刚李律师提到的,在新业务发展过程当中,我们要不断的与监管机构做理性沟通,也要敢于说出我们的一些想法。随着挂牌指南出来之后,到2018年资管新规的落地,以及到今年的地产融资的限制,再到后面天津、上海、银保监会都针对商业保理的合规经营出台了监管规则。我们也想听听在座的各位嘉宾对于这些监管规则背后的监管逻辑是怎么理解的,如何把握未来的业务方向,各位这些监管规则对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市场格局的变化影响怎么看?


孙宏:

保理行业自纳入银保监监管体系以来,正面临较以前更严格的监管环境,应该说规范化是一个行业长久健康发展的根本,在这样的环境下,有核心竞争力的保理公司才能脱颖而出。近年来,江苏银行积极参与供应链金融和供应链证券化业务,与很多保理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下面两类保理公司的深度合作。

一类是资产服务型的保理公司。首先要有人,要有专业的、有经验的ABS业务团队;其次要有系统,能够为供应链上下游各主体进行线上化数据传输和资产交易提供系统支持,银行也在搭建自己的供应链系统,同时也会看重保理公司自身系统建设能力;再者要有操作规程,供应链金融标准化的流程管理很重要,保理公司要有自己一整套规范的制度和规程,除了资产搜集、单据审查、后续管理,还包括保理公司自身的内控规程等。满足上述三点的的保理公司,更有能力为核心企业、供应商、投资人提供增值服务,也更具有业务创新能力。

一类是有产业背景的保理公司。这一类保理公司,利用其股东背景,根植于某些细分行业,在这些细分领域做强做精。与这类保理公司的合作,我们会探讨一些PRE-ABS基金,将业务合作向前延伸,共同来形成和培育符合各方要求的资产,把业务做深、做透,这也是新规后商业银行与保理公司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张乐:

205号文鼓励商业保理公司与受银保监监管的持牌金融机构合作的思路,赵总是否可以谈一下监管新规出台后,对保理公司或联易融数科在业务上有哪些影响,比如说205号文集中度的指标,关联方的要求,我们有哪些思考?


赵晖:

“无规矩不成方圆”,监管政策的出台往往意味着行业发展受到政府重视,行业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后,出台监管政策不是限制,而是呵护。所以,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通过落实业务规则、明确监管指标,能够防范保理公司经营风险,确保保理行业良性发展。

至于这些监管规则对联易融旗下的保理公司合规经营的影响,我认为是正面的、积极的。举个例子,为了防范发展过快带来的风险意识懈怠、风险因素积聚,联易融在监管新规出来之前,始终参照商务部的《商业保理企业管理办法》和区域性银保监局出台的试行办法对业务范围、资金来源、集中度、关联度、杠杆率等指标进行严格对标,经营指标非常健康。

一直以来,关联交易的真实性、公允性和合理性都受到公众的重点关注,把关联交易规模比例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是减少关联交易风险的有效手段。如此一来,如果保理公司之前主要经营集团内部的保理业务,将不得不在客户多元化方面多下功夫,并且把一部分关联交易业务转由市场化的保理公司介入,促进保理公司之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促进整个市场的风险分散和良性竞争,在这个方面,联易融也非常欢迎跟同行合作,解决问题,实现共赢。

未来在监管规则的约束下,行业内的风险更分散、竞争更公平、交易更真实、资本实力更充实、资金来源更合规,通过优胜劣汰,预计资本和科技实力强、运营效率高、服务质量好的保理公司将会更加突出,并引领行业向更高层次进化。


张乐:

谢谢赵总,赵总还提到关于205号文之后,同行之间如何合作,以及其他的一些合作思路,所以大家也可以会后跟赵总多交流。在谈到证券化的发展规律,我们离不开金融工具,不能只谈工具本身,如果回到资产的核心,为什么大家都强调分散,要求避开集中度,这中间还是有资产投资的安全性考虑因素。因此,我们离不开对资产质量的判断和认定。在此过程当中,刚刚其实前交所的王总在主题演讲中提到资产的清洗,核心资产的发现,还有跟穆迪联合发布的核心资产评价体系。那么,在底层资产方面,王总和吴总两位如何看待供应链金融底层的信用评价。我们先请穆迪的吴总。


吴冬旭:

我是穆迪分析的技术总监吴冬旭,主要负责风控体系的打造,昨天全程听了主旨发言,本身关注风控这一块,两点比较震撼。第一个讲到趋势,其中一个趋势是保理公司做大做强,要有一个有竞争力的,独特竞争底的风控体系。第二个讲到合规经营的时候,其中重点讲到要打造风控管理体系。

我准备了一些资料,穆迪公司在这边做了很多事情,有资产证券化的产品,更多是关于底层的数据,包括信用风险的一些模型和咨询的服务。今天我这边更多讲最底层的风险模型,到底提供给供应链金融的产品。穆迪公司本身有两个子公司,有一个穆迪评级,还有一个就是穆迪分析。我们有大量的风控数据,还有风控系统,结合我们的一些研究来给广大金融机构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说到一些产品,我们是提供最底层基础的东西,是处在与广大金融机构一种合作的位置。随着风控水平不断提升,在不同阶段为客户提供不同的东西,比如最基础的,客户处于数据治理的阶段,我们提供基础数据,包括企业数据,企业关联关系数据,在底层有信用分析服务。第二阶段是信用的评估,比如资产证券化如何评级,基本的输入要素必须准入,可以拆分成违约概率等,这些其实在穆迪来讲有标准化的产品和一些服务。
在供应链金融领域里面,其实穆迪全球在2011年发布了白皮书,提到了8点最佳实践,核心企业如何管理上下游,简单来讲是要集中化的,单一的数据来源,建立所谓风控线的持续监控,还有财务指标风险的对比,基于风险进行定价,时刻进行压力测试和流动性的管理。最后就是一致性的政策的配合,最后是系统的搭建,这是简单介绍的风险控制的实践。
我们面向供应链金融的重点客户。华为是一起打造变相全球的电信运营商的底细。立白基本上是下游经销商如何评价,我们有从下游经销商开始,近期与前交所合作。
一个完整的风控体系要有风险治理架构这样一个风控的政策,然后模型体系,信息化建设等。
供应链金融下面能够提供解决方案,供应链金融各个模式下面如何打造风控体系,分析过几种模式,一种是银行主导型,第二种是核心企业主导型,第三种是交易平台的主导型。
基本上银行主导型里面,银行主导型里面有评估,有强监管的研制;企业主导型,用企业自身大数据,丰富的历史记录来搭建信用评估体系;平台主导型,像前交所有丰富的交易历史记录,对接多个企业自身的系统,这样数据更丰富,反映行业历史信息更完整,打造跨行业标准的信用体系。
银行的主导型比较清楚,它有一些限制。这个主导模式二就是海尔的模式,一起打造平台的时候,最底层对接自身的数据和外部的数据,能够一点点地支持到中间这一块模型的评价。看这些主体的时候,我们从核心企业看这些企业所谓的价值的转嫁。
每个模式都有不同的解决方式。有特殊化和标准化的评价模型。供应链评价模式,设置历史信息评价基数,还有内部运营评价,加一些信用的信息。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比如说银行征信的信息,这些都有成本,对小型机构不太适合。但是内部信用如何替代外部信用,这里面是一些问题,利用外部信息看待信用,这是本身系统里面的数据价值。
不同的主导模式穆迪分析决定做不同的评价体系,从业务模式来入手整合这些风险信息,我们这个体系就是所谓打造供应链资产评价品牌模型,其实我们想说三维的结构。
穆迪做这些是想解决评级数据基础薄弱、公信力量差、评级适用模式单一,适配度低、风险评价要素缺失、业务指导力差、评级应用处级阶段、资产交易放率低等痛点问题。谢谢大家!


张乐:

谢谢吴总介绍。刚刚的分享也给大家在建立风控模型,或者如何获取和评价底层数据有一个很好的启发。另外,前交所发布的5A评价体系对前交所在核心资产方面的信评,有什么帮助,前交所对这个问题是如何考虑的?我们请王总跟我们分享一下。


王伟:

刚才听下来,很认同几个观点,一个是每次金融创新都是来源于产业端,这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概念。另外一个就是要拥抱监管,拥抱的前提要理解监管的意图和规则。

资产证券化是高级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这次论坛目的是做真正的金融普惠,把高级的金融工具应用到保理的场景客群当中。如何让供应链资产变得更清晰,更可视,这需要一些具体的,技术性的东西。共享保理ABS的储架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做到共享,从主体维度到资产维度,路还很长,因为有很多具体的细节。比如说现在交易不规范、粗放,包括账户回款管理,审单标准制定等,均达不到监管要求,需要大量的探讨和梳理,形成行业的规则,虽然过程痛苦,但是从长期来看,我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第一步是从不可交易变成可交易,第二步就是从不标准化变成标准化,我们真正想做一些普惠的事情,把资本市场的工具,通过地方交所发挥作用,让各类投资人更清楚地看懂这一类资产,可以去投资这一类资产,从不敢投、不愿投、不想投到最后敢投、愿投、想投,我们想发挥这样的桥梁作用。这条道路虽然艰辛,但是庆幸的是,我们和中国最顶级的供应链生态的参与者在合作,比如平安证券(计划管理人),金杜律所,江苏银行等一起合作。这真正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也希望朝着这个方向跟大家不断努力和尝试。


张乐:

王总刚才提到在资产变成更可视后,更有助于大家做投资。作为在供应链金融证券化市场上非常活跃的参与方,包括在资产形成过程中提供的pre-abs的支持,我想请孙总跟大家分享一下,作为投资人从资金方的角度怎么看这个产品?


孙宏:

作为商业银行,大家可能认为我们更多的是单纯的资金提供者,但我们自己其实更想作为资产配置商,跟大家一起设计交易结构,做好的产品。对于供应链金融ABS,我们有几点认识与大家分享。

一是供应链金融ABS是政策鼓励的产品。近年来,国家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核心出发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防范金融风险,一个是支持实体经济。我们认为,供应链金融ABS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一方面供应链金融ABS作为非常优质的大类资产,满足了我们大类资产布局的需要;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ABS能够有效满足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服务于实体企业,契合政策导向。

二是供应链金融ABS有助于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今年大家都在喊资产荒,但同时也有很多中小企业依旧融资难。供应链金融ABS其实就给出了一个很好地解决方案,依托核心企业信用,在为供应链上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同时,商业银行也获取了优质资产。商业银行要转型、要发展,就一定要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更深入、更积极的参与供应链金融ABS的资产形成、资产交易、资产管理全流程。

三是供应链金融ABS资产的市场需求很大。资管新规发布以来,各类资金尤其是理财资金对标准化资产的配置需求越来越大。我们近几年一直积极布局大类资产标准化产品,参与了万科等供应链金融ABS,发行了全国首单票据资产证券化产品,不断做大做强1+N的反向保理ABS。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N+N+N等供应链创新模式,同时通过PRE和ABS的有机结合,参与资产形成过程并锁定后端证券化业务机会。

回到最初的问题,作为银行投资人,怎么样看待供应链金融ABS?

一是关注核心企业资质。目前,大部分供应链金融ABS还是单一核心企业,这种模式比较简单,对于投资人而言也更容易看得清。当前,核心企业还是以地产为主,但今年以来,大家看到很多央企、地方国企也、上市公司参与进来,不同行业的核心企业经营模式、付款模式都是我们需要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的。核心企业是整个产品的核心,承担了聚合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关键角色,因此把核心企业研究透彻是控制供应链金融ABS风险的关键,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二是关注交易的真实背景。供应链金融ABS基础资产必须源于真实的贸易背景,为防范虚假交易的风险,未来将更多的通过科技的手段,实现线上化、数字化,结合律师尽调、保理公司审单及银行风控等多方合力,确保基础资产的真实性。


张乐:

谢谢孙总。孙总提了一些投资人的考虑,包括资产真实性,包括通过技术手段增强资产的信用和信息公开透明化。紧接着刚才孙总的问题,我们也来讨论一下集合资产的证券化尝试。

在上一个话题里面,韩会长提到,对于金融科技企业在做的应收账款可拆分流转平台,行业是否要先制定规范,而不是等到有一家企业做坏之后,由监管一刀切直接掐断这一类的业务。这类新兴的资产就是金融科技公司主导的,或者其他银行主导的应收账款多级流转管理平台,也是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场景下的应用。这种资产在做证券化的时候会面临哪些问题,在相对封闭的圈层里面,又如何与外部的资金相对接。接下来请赵晖总、李律师、国军总一起就这个问题,从平台方、律师、券商的角度分享一下这一类资产怎么看?


赵晖:

我们的出发点是要搭建一个信任链,有信任才能共赢。两年前联易融跟腾讯一起搭建的微企链平台,利用腾讯的区块链技术,建立了底层的互信机制,但是在应用系统上面怎么实现,还是需要联易融的金融和科技的整合能力。

有了互信机制我们还要让B端的客户享受C端客户的体验。如果像以前一样人工收集纸质材料,核心企业在深圳,供应商在新疆怎么办?我们所有信息的采集、远端客户的身份认证都是通过微信小程序来完成的,比如说人脸识别,手机号码的交叉认证、身份信息、工商核查都在手机上完成了,整体提高信息收集的可行性和可信性。在单据审核阶段,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和自然语言识别技术,80%单据交易背景的审核都是通过自动化的方式来完成,只有大约20%的工作量是需要人工干预的。通过所有的技术提高审核效率,极大地降低了运营成本。之前做多级流转的事情为什么难,一个是供应商动力的问题,另外一个是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和效率问题。

多级流转业务还要解决资金端在传统模式下的六个关注和痛点,第一、初心:利用科技创新产品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促进实现银行类机构“三个不低于”指标,有利于资金富余企业构建生态、践行社会责任;第二、放心:运用区块链、人工智能、图像与自然语言识别等科技手段解决流转过程中资产数字化、审核自动化、确权对账电子化、数据和行为不可篡改、交易背景真实性等问题,底层资产清晰完整,更便于监管的穿透式检查;第三 、成本:借助供应链金融科技力量,大幅降低银行或企业系统开发、运营及获客成本;第四、盘活:充分使用金融机构对大核心企业的授信额度和产业集团的富余资金,将闲置的授信额度或资金在供应链条上流动和使用起来,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第五、收益:在信用风险不增加的情况下,对多级供应商的阶梯定价,有利于资金方实现合理收益;第六、获客:线上获客和身份认证、线上流转、线上审批和放款,无地域限制,有利于资金方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增加批量获客渠道。


李文敏:

多级流转的平台化供应链金融产品,真正走到广为人知,应该是从2018年成功的证券化落地开始,但是,其实这个产品最早是在一些大的企业集团内部开发和运作的。最早的时候,只有这些企业集团供应链上游供应商参与平台运作,平台是封闭的,类似一个熟人社会,也就是说,核心企业对着一级供应商,一级供应商对二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对N级供应商,他们都是熟人,是一个信任链,在信任链的基础上,大家对资产的真实性无需怀疑。但就是这么一个信任链和熟人社会,走向一个公开资金市场的时候,面临很大的挑战。如果对这类产品长期关注的人会留意到,早期做得好的平台,基本上外部资金都是大的国有银行,慢慢开始走向证券化,证券化的特点就是投资人相对来说更多元化,投资人需要解决对资产信息对称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平台应收账款资产需要从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这时候这些陌生人对资产心里没有底,所以需要对资产进行核实。但是,这一类型的平台在熟人社会运转场景里面,为了提高运转效率,资产真实性核查的系统功能相对薄弱。从律师的角度,帮助这样的平台走向公开资金市场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解决内、外部信息对称的问题,核心的信息就是资产的真实性。大家可以看到现在成功落地证券化的平台产品,都对可入池资产的流转级数有一些限制,并且监管要求逐级核查,这处理的也是资产真实性核查问题。如果用人工的手段来完成逐级核查,平台的商业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我认为未来这类产品要赢得商业上的发展空间,区块链或者其他金融科技的介入必不可少。


张国军:

因为平安证券做供应链平台比较多,供应链平台这么多,是否进入了一个红海,还有没有必要参与进去。

刚好借助这个契机,有监管参与,监管部门委托平安证券进行了一个调查,平台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流转凭证是什么,但是这个问题回应不了,这是另外一个很大的话题,这里不展开了。调查的结果,确实针对市场上所有的平台很多合作伙伴进行了详细的沟通。基本上有两类,一类是自用,平台对外输出的趋势和功效的,整个来说,如果后面做得也很大,这一块的工作非常大,但是整个体系内是基于熟人信用,本身没有太多的问题,监管等各方面都不是特别担心。我觉得这里面讨论有个趋势,这种大型科技公司,包括腾讯、公司都在合作供应链平台,大型的科技公司,大家都在做数科,数科是未来的发生点。作为管理人结合最近跟监管沟通,我觉得有几点要关注:

1、法律界定。我们的流转到底是什么?需要专业律师进行统筹。一旦开一个平台,最早探讨的是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贯穿始终,还有监管很关心凭证是什么,是否和之前的监管规定有冲突,是否在体系内创造流转的凭证,和现有的冲突是否有矛盾,这个也贯穿于整个平台的始终,影响我们的初衷和定位。

2、科技的应用。本质上所有的流转平台是虚拟化的东西,卖给保理公司的是虚拟凭证。在这个下面,刚才提到很重要的一点,一些科技的技术在这里确实有必要性。我们万科供应链的时候,也提到科技赋能,但仅仅是功效的提升,你最终做得快一点,做得好一点,但是这里面是区块链的技术,这里面不仅是功效提升,还是必须的。信用必须通过区块的技术,让真实性、可验证性、追溯性得到完整的体验,并且得到一个披露,这才是最终如何披露资产真实性,都要通过底层一系列技术来体现,这就是现在大的平台,为什么发单于这几个科技公司,平安、腾讯、京东之类的。当然这个东西是整个行业的发展,会有比较具像的规则出台,但是参与越来越多。

3、跟科技相关,多级流转是非常好的市场。但是多级流转现在监管的规定,都要有对贸易背景进行充分核查,工作量非常大,这种工作量减小效率,使得这些东西看着美好但是落地非常难。有区块的技术,但还不是特别成熟的应用,只有在技术上解决这个问题,多级流转才能有真正高效流转基础,现在我们探讨多级流转,流转了两三手,线上线下有多大差别,多级流转达到高效量级之后,这个东西才有真正探讨的价值。


张乐:

正如各位嘉宾所言,多级流转平台里面数据的获取很重要,为什么区块链技术一直没有办法在具体场景下得到很好落地?分布式记账提出去中心化,但最终落地可能还是得有中心化的主导方。比如说大家推测最理想的区块链落地场景可能是在政府行政事务或者政府主导、介入或给予外围环境支持的应用上,比如说腾讯区块链发票。区块链在这类流转平台应用的最有价值的一点是如何确保上链之前的数据不造假,从而提高上链后的资产流通效率,借助科技的力量在线上进行清洗、整理,让投资人看得更清楚。最后有一个问题,我想请王伟总和赵晖总,每人用一句话,从不同的机构定位谈谈平台思维下机构间如何共生、共赢,差异化竞争。


王伟:

我觉得交易服务机构责任很重,因为要解决很多问题,科技只是一方面,还要有资金支持,还有怎么样让中小保理就机构来接受规则,整个交易过程是很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一个有公信力的组织存在,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交易所,既要持牌,还要有很好的股东背景,作为供应链金融生态的新玩家,前交所在供应链金融生态圈里,承担苦活、脏活、累活的平台角色。我们打造的最共享生态,希望有各类角色参与其中。我们跟联易融也能合作,是不同的定位。


赵晖:

就八个字,市场很大,合作共赢。


张乐:

好的,非常感谢大家!由于已经延时了,所以就不再安排提问环节了,好的,感谢大家,谢谢!

广东省商业保理协会

联系电话:020-38938239   38938431     

监督电话:020-38938029                     

传      真:020-38938293

邮      箱:gdfa@syblxh.org.cn

Q   Q   群:135865007

官      网:www.syblxh.org.cn                       

办公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515号东照大厦805室


深圳市商业保理协会

前海保理

商业保理五十人论坛

保理之家

供应链金融五十人论坛

深圳市商业保理协会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深圳市商业保理协会     

联系电话:0755-86656051   86656052   86656053   86526190   86536273
监督电话:0755-86656058
传       真:0755-86656050
邮       箱:szfa@szsyblxh.org.cn
Q   Q   群:514691387
官       网:www.szsyblxh.org.cn
地       址: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梦海大道5035号华润前海大厦A座1812